2012年7月13日 星期五

佳冬之光:林彥香不辭辛勞,蒐集民間客家曲調、傳承客家文化,榮獲薪傳獎肯定。


老樂師 走唱生涯 繁花落盡 

〔記者郭芳綺╱佳冬報導〕行走江湖大半輩子的那卡西樂師林彥香洗盡鉛華,投入鄉土文化工作,力挽即將消逝的客家八音古樂,走遍客家庄蒐集錄音,聽音辨符,寫出十二首完整的八音曲譜,這份「前無古人、後無來者」的樂譜,使他獲頒民族藝術薪傳獎。

  今年八十三歲的林彥香跑江湖近五十年後,從那卡西的樂師變成復興客家八音古樂文化的推手,為傳承古樂文化,縱使步履已蹣跚,仍堅持走上這條薪傳之路,可說是台灣客家音樂史縮影,他的音樂故事見證台灣本土音樂歷程的轉變。

  日治昭和時代中期,林彥香是一個十六、七歲的小伙子,愛音樂的他常把省下的零用錢,拿來買音樂書籍,學看樂符、彈唱譜曲,各種樂器都學,從屏東縣佳冬鄉佳冬農校畢業後,暫時就近在佳冬國小兼職教書,有機會則跟日籍教師討教西洋樂理,奠定音樂基礎。

  光復初期三、四○年代,粗具音樂底子的林彥香被從廣東汕頭來台發展的親戚趙木群延攬,進入專以馬戲雜耍為主的「木群技術團」,安插他在拳頭師賣跌打損傷藥膏時,伴奏串連氣氛,沒多久又併入「南光歌舞團」,才獨立出一支樂隊,由他當領隊,跟團彈琴的走唱生涯就此展開。

  四處走唱生活很辛苦,整團遠赴台北三重埔表演,人生地不熟的林彥香說,每晚吃飽飯後戲團就在空地表演、賣藥膏,吸引人潮聚集,慢慢熟悉地頭之後戲團開始轉移陣地,到霓虹燈閃爍的歌舞廳表演。

  那時,台北歌舞廳流行那卡西,為討好顧客,林彥香下了不少功夫勤學日本曲調,戲團越來越受歡迎,天天出場,漸漸小有名氣。

  因緣際會下,林彥香回到南部加入「美聲樂團」,固定在高雄的陸軍服務社演出,先後又在「雪莉舞廳」、「金都大歌廳」等走唱十多年;越戰期間,美國海軍晚上習慣到酒吧尋歡作樂,待在「美軍俱樂部」長達九年時間,直到菲律賓爵士樂團進駐才離開。

  繁華的夜生活,燈紅酒綠的生活過得很快,驀然回首,已快七十歲,紙醉金迷的日子令他厭倦,也累了,決定回故鄉去。

  近鄉情怯的林彥香,心生第一個念頭卻是「怎麼靜悄悄的?」,他驚訝客家庄不再有人拉二胡、奏八音,村庄的各個角落,一片鴉雀無聲,看不到有人愜意地在家門口拉二胡,或是聚在榕樹下合奏八音,鄉土文化像是憑空消失。

  林彥香回憶,從小在佳冬鄉客家村庄長大的日子,庄頭庄尾、樹蔭下或家門口前,有人拉殼弦、月琴,是稀鬆平常的事,記憶中客家庄就是八音的故鄉,不禁感慨逝去的光陰,也改變家鄉的容顏。

  屏東縣八音協會總幹事鍾聰明得知林彥香返鄉,邀他重出江湖,為客家文化打拚,兩人結伴深入客家庄,找尋迎送禮俗的民間八音班老師傅,錄音蒐集數十首曲牌,林彥香耗費近三年時間,寫出「福祿壽」、「寄生草」、「百家春」、「大魚對」等十二首有完整拍數小節的曲譜,留下永恆不朽的樂章,客家八音古樂得以永傳不輟。

  林彥香不辭辛勞,蒐集民間客家曲調、傳承客家文化,讓他臨老獲得薪傳獎肯定,他說,繞了一圈,才瞭解珍貴的音樂文化資產,近在身邊。

  如今林彥香年事已高,體力欠佳,退居幕後,專心研究歌譜,他希望八音可嘗試多種不同的曲風,使其更活潑豐富、更有生命力。
[自由時報電子新聞網]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